English

告别短缺 挑战过剩

《中华工商时报》
1998-08-12 来源:生活时报  我有话说

国内贸易局日前对610种主要商品供求状况的统计分析显示:今年下半年供过于求和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达百分之百。这是历史上统计范围内的商品短缺现象在我国第一次全面消失。

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淮说:“这标志着中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曾长期存在的短缺状态宣告结束,中国经济已经完成由供给约束型向市场约束型的转变。”但他同时指出,这也表明“过剩经济已开始向中国挑战”。

国内贸易局商业信息中心从1982年开始对主要商品进行供求排队。资料显示:1985年至1989年是我国主要商品供求短缺最严重的时期;1996年下半年至1997年上半年我国商品供求平衡状况最好。此后即出现了从“卖方市场”到“买方市场”的历史性转变。

作为改革开放20年来最引人瞩目的成就,“告别短缺”主要得益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。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,我国造就了数以百万计的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市场主体,在“利润最大化”的驱动下,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得到空前高涨,技术、资金、生产要素得到最佳的组合,产品数量和品种得到迅速增加。

“告别短缺”首先受益的是普通老百姓。随着商品种类增加,可供挑选的余地越来越大。商品数量的激增,引致竞争的激烈,也“迫使”生产者、商家争相为老百姓提供优质的服务。如今,中国的百姓消费不仅早已摆脱了排队、凭票购买“紧俏产品”的时代,而且正从“温饱型”向追求便利和功能的“小康型”迈进。

告别短缺的中国对利用外资依然保持高度的热情,不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权威人士认为,在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的今天,我国将一如既往地积极利用国外的资金、技术和管理经验,以完成本国产品的升级换代和资源优化。同时,中国也对外来投资提出了规模化和多样性的高要求。

与商品短缺现象全面消失相伴而来的是“经济过剩”。今天,部分行业的相对生产过剩、某些商品供应的相对过剩,正在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。

专家们一致认为,由于市场经济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,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又相对不足,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过剩是无法避免的,而且是一种常态。

经济专家们认为:应该毫不含糊地承认我国正在面临过剩经济的挑战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